採訪人:造紙龍手創館經理-黃世豐
日期:2012 9.25, 10.5
座右銘:不要怕付出,要多學,永遠不知道經驗何時會用上,而機會是靠自己創造
黃經理是位來自新竹縣的客家人,至今有工作二十多年的經歷,來造紙龍手創館的前十年,從事的工作像是設計;報社中負責展覽、講座;茶藝館規劃;可口可樂企劃負責活動公關、規劃…等,會如此頻繁轉換工作,因為他覺得在這些不同工作中由做中學,當工作內容已經不能滿足自己所求,沒有相當必須留下的必要性時,會選擇急流勇退,不戀棧安穩但缺乏能學到新東西的工作,所以每個工作待半年至一年的時間,而中間工作的空窗期最多不超過二十天。從實務中慢慢積累,逐漸具備經驗、資源、能力,進而投入文創產業。
「文創」是最近流行新穎的詞語,但文創產業早在十年前黃世豐經理就開始著手進行。經理提到:「商品從一個簡單買回家的杯子,進一步客人的杯子能擺設在店中,之後一些杯子有某些特別故事,其他人能從其他地方之到這些特別故事與這間店,達到商品與店的連結,這就是文創產業。」所謂的文創就是創造商品與店的連結,讓商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因為具有故事而有更大價值,買商品能買故事、能買知識,這就是與一般市面商品不同的特別所在。黃經理在謀籌這些文創產業時,必須在原本存在的傳統產業業者及擁有專業技術人員中不斷協調、磨合,如何讓傳統產業業者放手讓自己開創新局;如何讓業者相信有一個具體目標的未來;如何讓專業技術人員理解自己想要甚麼,像是傳統產業能有一套面對客人應對時的標準程序,最初材料的更大價值應用,這些都是挑戰。
黃經理不諱言,傳統產業並不是每一個都能順利度過產業轉型的陣痛期,在造紙龍手創館的上一個工作,他是在苗栗三義協助一個傳統經營的民宿老闆做一個轉型的策劃,幫助老闆擁有的兩間民宿做財務報表的統一,讓兩間民宿得到不同定位產生相乘利益,但願景敵不過現實,民宿老闆無法突破傳統;無法讓黃經理能夠大刀闊斧整頓一切,無可奈何只好選擇離開。
而這剛好成為一個黃經理來到造紙龍手創館的推動力。當時,造紙龍手創館老闆經朋友引薦,請黃經理兩次前來造紙龍手創館看看,當他到現場之後,發現這裡僅有灰色單調的建築物跟一片平坦的綠地,觀光工廠存其觀光之名,事實上只有工廠之實,一開始黃經理有些遲疑,在一個原本擁有的資源難以延伸的新環境,一切必須重新開始,能不能做好很難說個準。
黃經理笑著說:「剛開始來埔里第一件做的事是吃,前三個月每天選不同的店點不同的餐,常過之後固定幾間覺得好吃的餐館,每天照三餐吃,吃久了,自然而然成了熟客,便能和老闆天南地北聊起來,從身為當地人的老闆口中慢慢了解埔里這個小鎮。」黃經理甚至還翻閱地方鄉誌細細閱讀,只為更深入了解埔里的過去。漸漸的與當地人的交流,集結一些新資源;了解紙在當地曾有過的一段歷史,是時候開始構思紙能帶給客人什麼,埔里鎮上有造紙的工廠;有豐沛生態的紙教堂;有別樹一幟的民宿,何不讓三者做一個結合呢?何不讓外來遊客來到埔里會直覺性想到紙,如同到萬巒會想到豬腳一樣的代表性?於是黃經理讓造紙龍手創館先有一些改變,多一些駐足停留的景觀設施;多一些能當場教導紙相關知識的場所,紙不僅只有當作書寫使用的功能那麼簡單,紙在黃經理手中,投注它一段生命,有造紙工廠歷史的過去;能製成各種捲紙娃娃、有許多紙紀念品的現在;能推廣立體捲紙普遍化的未來。
黃經理談到有一間國外理裡紙的工廠正著手和他們的立體捲紙談合作,說不定有一天,造紙龍手創館鎖定教育的對象不只小孩,而是每個年齡層都能接受的那樣廣泛。當黃經理自信說著一步步逐漸繪製完成的藍圖,很難想像他剛來到這裡,每天工作到凌晨一、兩點,以園區為家,隔天起床直接接著努力上未完成的部分。「工作近二十年,現在仍會堅持做下去,我想是因為不希望將來老的時候,坐在搖椅上遙想的只有空白。」這是黃經理願意為文創產業付出的原因。藉由這次採訪,從黃經理身上能學到堅持的勇氣和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然後從之前的寶貴經驗讓自己一步步貼近夢想。